简介

简介(来自豆瓣):

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

改编剧

开始接触《银河帝国》还是从最近听的《电影真探》说起。 《电影真探》介绍了Apple TV推出的《基地》剧集,其中提到「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是科幻经典中的经典,曾经超越指环王成为史上最佳系列小说··· 直到2021年,才终于由apple TV 推出《基地》系列的第一季。今年夏天(2023年7月)迎来了第二季的上线」。听到有新推出的剧集,我对此产生了兴趣,况且是个科幻题材的剧。 第一季 第二季

改编剧对小说的设定有了较大程度的改编,加入了不少「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当然还有「政治正确」的部分。但整体来看是个不错的剧,推荐大家去看。

系列包括的内容

阿西莫夫的经典科幻小说——《银河帝国》

  • 基地七部曲
    • 基地(Foundation)
    • 基地与帝国(Foundation and Empire)
    • 第二基地(Second Foudation)
    • 基地前奏(Prelude to Foundation)
    • 迈向基地(Forward the Foundation)
    • 基地边缘(Foundation’s Edge)
    • 基地与地球(Foundation and Earth)
  • 机器人五部曲
    • 我,机器人(I, Robot)
    • 钢穴(The Caves of Steel)
    • 裸阳(The Naked Sun)
    • 曙光中的机器人(The Robots of Dawn)
    • 机器人与帝国(Robots and Empire)
  • 帝国三部曲
    • 繁星若尘(The Stars, Like Dust)
    • 星空暗流(The Currents of Space)
    • 苍穹一粟(Pebblein the Sky)

几个想讨论的话题

这里不谈具体的情节,想要讨论几个感兴趣的话题。

1. 「心理史学」是否相当于命定论?

数学家谢顿建立了“心理史学”并作出惊人预言:银河帝国将土崩瓦解,整个银河会进入长达三万年的混乱时期。如果按照“心理史学”的建议采用“谢顿计划”,则可以把混乱时期大大缩短为一千年,届时第二帝国将建立,银河将重归有序和繁荣。

全书的主线都围绕「心理史学」展开,分析其本质:谢顿将全体人类视为一个整体,以整体进行分析,结合人类发展历史,对其理论进行验证,从而得出了具有预测能力的「心理史学」。根据「心理史学」制定和推动的「谢顿计划」,可以预测作为种子的「基地」所遇到的各次危机,严格执行的谢顿计划,一定可以使得「基地」顺利渡过危机。

单独看「谢顿计划」,不是命定论吗?虽然「谢顿计划」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计划内的人不能知晓该计划的具体内容,否则谢顿计划将失效」且「无法预测个体的行为」,但即使「骡」这一突变种的出现扰乱了「谢顿计划」,但经过矫正,「谢顿计划」仍可以正常执行,可以继续预测之后的趋势。也就是说,全文的总基调是人类的总体命运是可操纵的,谢顿和作为「第一基地」的监督者「第二基地」则是人类总体命运的操盘手。那就产生了一个悖论:谢顿和「第二基地」同样知晓「谢顿计划」,为何不会扰乱「谢顿计划」?

如果推定谢顿以及继承者「第二基地」不过分干预帝国及「第一基地」的行为,「谢顿计划」就可以顺利执行,那谢顿以及继承者「第二基地」是否就扮演了「神」的角色,因为他们可以左右人类的命运走向。或者说,谢顿是披着科学外衣的先知。

从更小的维度来看,「谢顿计划」预测了帝国的灭亡,且无论采取何种举措都无法避免,是否属于了「命定论」的范畴?

2. 「心理史学」与「群体观念」之间的关系

「心理史学」可以预测人类整体的发展方向,其中的变量一定包含了群体情绪的部分,这让我想起了《乌合之众》中关于「群体情绪」的介绍。

“无论是何种观念被暗示给群体,它们如果想变得具有控制力,就必须以极其简单的形式出现,而且得让群体以意象的形式,在脑子里表现出来。在这些成了意象的观念之间,没有任何逻辑的类比关系,或者延续关系。”

“由于观念只有在采用了极其简单的形式的前提下,才可以被群体理解,所以,要想为大众所接受,就必须经过最彻底的改变。如果涉及的是比较高深的哲学或者科学观念,我们可以看到,需要对它们进行多么深的改动,才能一层一层地往下,直至能被群体理解的层面。这些改动主要取决于这些群体所归属的种族;但总的来说,它们总是越来越简单,越来越被简化。”

“群体的低级推理,与高级的推理一样,都建立在联想之上,但是,群体进行联想的观念,在它们之间,只有表面的相似性或连续性。”

“集体逻辑的特点就是:将并不相似的、只有表面关系的东西联想起来,将所有的个案马上普遍化。那些知道如何操纵群体的演说者,总是将这一类的联想介绍给群体。只有它们,才可以影响他们。一系列严谨的论证,对于群体来说,是根本无法理解的。”

“征服者的强大,以及国家的力量,都建立在民众的想象力之上。只要对民众的想象力施加影响,就可以带动群体。”

这些产生于1895年的分析群体观念、推理、想象力的精辟论述,历经百余年仍发人深省。

在作品中,曾经提到有人建议谢顿借「心理史学」告诉人类「帝国不会灭亡」,以期在全体人类心中植入「群体观念」,在「群体观念」的影响下改变民众的心理预期。当时看到这里,我就在想阿西莫夫一定看过群体心理学

在现实世界,「群体观念」需要将相同的观念植入其中才能发挥作用。由于种族、文化、语言等等的不同,很难将同一观念植入到全体人类大脑中,因此,「群体观念」只能用来分析小群体的心理,利用「群体观念」引领全人类也就只能作为一种科幻存在了。

3. 在动荡时代,知识会彻底遗失吗?

在银河帝国崩坏的过程中,科技逐步衰退,能源由核能退化为化石能源,先进的设备逐渐没有技术人员能够维护,整个银河帝国弥漫着抛弃科技的情绪。

知识是那么容易被遗忘的吗?仔细想想,在现实世界还真是有可能的。知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尤其是古代,当掌握知识的少数精英阶层在动乱中死去,这些知识也就随之消散了。但在掌握跃迁技术的银河帝国,连核能这样的基础技术都能遗失,我觉得是不太可信的。

4. 国家与宗教的关系

为了巩固政权,以便永远统治人民,四王国的国王接受了神化自己的科学性宗教。这个宗教便成了他们的马缰和马鞍,因为它把核能的源头交到教士手中──请注意,那些教士听命于我们。

读到这段,我想到了我国的「三自教会1。教士阶级不可控的后果很严重,「三自教会」制度是非常明智的。

《宗教心理学》中有一篇文章,研究了教徒对身份的认同顺序:

“作为一个社会成员,XX族女性既承担了公民角色、民族角色、区域角色等宏观的社会角色,也担负着母亲或女儿、工作者及妻子等微观角色,穆斯林这一角色同时具有宏观和微观的特点。调查发现,宏观角色中,37.7%的被试认为穆斯林角色最重要,在宏观社会角色中认同度最高;笔者对某地蒙古族进行相关研究时发现,蒙古族群众在民族身份和信众身份中也优先选择信众身份。”

因此,对于信教群众而言,有可能最优先认同的是信众身份,若放任外国宗教领袖对国内信众直接领导,不但会破坏民族团结、国家稳定,也会丧失对宗教的控制权。

5. 气象学与混沌理论

“如果能让你觉得舒服点,我可以告诉你一个例子:有个题目远比人类历史单纯得多,可是许多人花了不知多少岁月,却一直没有多大进展。我会知道这件事,是因为本校就有一组人员在研究这个题目,我的一位好友也参与其事。要说挫折感哪!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挫折感!” “是什么题目?”谢顿心中涌起一股小小的好奇。 “气象学。”

小说中提到了气象学的「混沌相」,阿西莫夫也一定是根据「混沌理论」联想到的「心理史学」,将人类社会的「混沌相」与气象学的「混沌相」关联起来。

混沌理论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讨动态系统中无法用单一的数据关系,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之行为。

「必须用整体来解释和预测行为」说的就是「心理史学」!原来科幻小说是可以这样构思的!跨界转用、联想,多么巧妙!


  1. 意指脱离西方教会的管辖,中国人独立自主办中国教会。“三自”指:自治、自养、自传。自治,指教会内部事务独立于国外宗教团体之外;自养,指教会的经济事务独立于国外政府财政和国外宗教团体之外;自传,指完全由本国教会的传道人传教和由本国教会的传道人负责解释教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