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学派是什么?
缘起
你是否经常会产生「学习焦虑」:最近没有学习新东西,太浪费生命了!我应当开始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或者,在某个时刻,突然对某个主题、题材感兴趣,想要去深入了解一下,但又觉得「好麻烦」、「等等再看吧」,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开始拖延。直到下一次觉得空虚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浪费生命」的懊悔。
我也经常陷入这样的轮回,并称之为「兴趣流转」,但是最近我开始思考如何摆脱这种不可控的生活状态。
「兴趣流转」没有带来提升
其实,我是一个兴趣来的很快,也去的很快的人。例如,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同一件/类似的事发生兴趣:2017年时,我就萌发了要考「司法考试」的想法,并开始了购买考试资料、下载考试视频,开始了学习。但法考内容太多、学习起来太枯燥了,我仅坚持了半个月就放弃了。
2018年,我突发奇想,想要做一个自己的网站,但对于只懂得代码皮毛的我而言,还是很难的;当时用php模板做了个简单的网站,还花钱搞了个域名,并发布了几篇文章;但可以预期的是,我坚持了一个多月就没有然后了。而最近,我又有了建站的想法🤣,在整理资料时,发现了埋藏许久的那个网站项目。再次翻看这个项目,我才发现,我本次建站的初衷和几年前建站的初衷居然没有什么差别「找一个发表自己想法和见解、与自己沟通交流的地方」。
看剧也是,对于大几十集的电视剧,我很少能坚持一次性看完,这里的一次性并不是一口气🤣,而是在比较短的几天内看完。比如《甄嬛传》共76集,我第一次也就看了四十多集,后面三十集我是在大概两年后突然又对《甄嬛传》感兴趣了之后补完的。
因此,「兴趣流转」并没有带来有效的能力提升,只是满足了即时的或者可以称为「窥探式学习」的欲望。在终身学习和高效学习逐渐成为主流的当下,这当然是低效的。
注:兴趣的高频流动并不意味着我无法集中注意力,在对某个事物感兴趣时,我可以长时间保持专注,快速进入「心流」状态;但兴趣则在我对其有了部分了解、触碰到难题、感到疲倦等情况时迅速消退。
我是如何意识到并尝试改变的?
其实我一直都知道自己有拖延的毛病,也一直想要克服掉这个毛病,但要改掉从小养成的坏习惯并没有那么简单。通过对心理学学习和对自我的不断探索,我也逐渐认同了「意志力是一种可消耗的、有限的资源」,而对于「懒人」来说,将自己改变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则需要消耗非常多的意志力。
机缘巧合的是,今年年初ChatGPT大火,我也非常兴奋!陆续关注了很多大 V,比如王树义老师(当时我没有意识到ChatGPT所属的「机器学习」属于「数据科学」的范畴,而王树义老师正是「数据科学」的老师)。
王树义老师是个效率工具达人,他非常喜欢尝试新工具,并制作视频教程分享给大家,我在老师的影响下开始系统化地接触效率工具,并开始构建自己的工作流。 我开始使用王老师推荐的GTD工具OmniFocus(这款工具我2018年同样用过一段时间,但并不理解它的设计理念和使用方法),以及该工具理论指导《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我所理解的GTD的精髓是:
- 利用可靠的工具,收集所有待办任务
- 目的=>清空自己的大脑
- 利用工具管理任务清单,让工具来告诉你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 目的=>消除决定做哪件事的心理压力,专注于自己要做的当前工作
GTD的目标是:减压和高效工作。
张朝阳也提出「碎片化学习」:先探寻当前时间点最感兴趣的部分,不感兴趣的先认知,在遇到问题时再回过头来深入研究,多见几次、熟了,就都变成自己的东西了。
在实践GTD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可以将GTD的减压理论用于「解决」我的「兴趣流转」,严格来说不是「解决」,应该算是「接受+记录」:
- 接受:兴趣广泛不是问题,而是优势(保持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将当前兴趣点加入OmniFocus中,并将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可执行的任务;专注于当前的兴趣点,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同时利用GTD的计划推动功能,通过完成一项一项小任务提高兴趣的纵向延伸深度;
- 记录: 将已收集的兴趣主题纳入知识管理系统,保留学习成果。即使兴趣发生改变,仍然可以在未来触发相似的兴趣时,可以继续深挖或将相关资料作为参考。
构建「浅学派」
在此过程中,我逐渐萌生了构建「浅学派」的想法:
- 发现并遵循内心的兴趣
- 开始行动(学习),即使是浅学一点点(OmniFocus)
- 记录学习成果并分享,形成正反馈(Logseq)
在形成这段套学习逻辑后,我阅读速度快速增长,写作分享的欲望也变得很强(之前很少能沉下心来写一些东西),学习的速度、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因此,我想分享给同样存在「学习焦虑」和「兴趣流转」的同学,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浅学派是一种方法,不是目的。
浅学派适合哪些人?| 保持好奇心
首先,我想说明一下「浅学派」可能适合什么样的学习目的。《教育学基础》中将教育的功能分为两种:个体社会化和个体的发展。个体社会化是指学习满足社会需要的技能;而个体的发展则是指自我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对于个体社会化,可能「浅学派」的方法不是很合适,比如:我的目标的考过「司法考试」,那我就不能只遵从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必须要以极大的毅力坚持系统性地学习。
如果您想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不断完善自己,并保持有好奇心,那么「浅学派」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可能很多人看过一些课程或教程,教大家如何精进一个领域,但我推荐大家可以从更广的角度探索自己兴趣,探索更完整的自己。
因此,浅学派适合拥有以下特质的人:
- 强烈的好奇心
- 想完善自我、探索自我
- 追求幸福和心理安宁
找到自己兴趣点的一个方法
为了保证更大的知识覆盖范围,并确保知识的系统性,我把目光投向了大学课程。同时满足「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专业必然具有学科的重要性和发展的必要性,因此,我对2022年发布的「双一流」清单进行了筛选,匹配得到了属于「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专业)58个,从属于12个门类,并根据每个专业推荐了5本入门书籍。
为了增加趣味性,我用上述数据在本站制作了一个小工具大转盘(点击链接),您可以随机抽取课程,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书。电子书可以在安娜的档案或熊猫搜书免费下载。
不要怀疑,立即行动‼
找到兴趣点后,需要:
- 将当前兴趣点加入OmniFocus中,并将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可执行的任务;
- 专注地执行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下面介绍一下「碎片化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 将目录打印出来
- 用笔勾选出目录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 只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 保持专注,进入「心流」状态
记录并总结
- 阅读过程中注意发散思考,根据自己的习惯做笔记
- 整理自己的疑问、看法、观点,形成文档 阅读之后有自己的思考才能记得更长久。最好在阅读之后用自己的话总结学到的知识,记录下自己的思考,整理归档至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
希望得到您的反馈
「浅学派」是我根据自己的特点摸索出来的一种学习方法,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您对「浅学派」有兴趣、试用过「浅学派」的方法,👏👏👏欢迎您在下方评论区留下宝贵的意见或建议!
分享共进步🪜
- 📩 投稿: 如果您希望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看法,也欢迎您在本页评论,或投稿至「浅学派」官方邮箱📩wuzimuws@gmail.com。对于您提交并被我们采纳的所有内容,我们承诺在文章或作品上明确标注您的名字或您希望使用的笔名。
- 🥳 分享: 如果您觉得「浅学派」对您有帮助💪,欢迎将本网站分享给您的朋友🤝!
- 🧧 赞助: 如果您乐于支持「浅学派」,欢迎您☕️Buy me a Coffee!,感激不尽🤩!